《清靜經》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低于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于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而且沒有荒誕無稽的神話色彩,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經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 跋語,稱此經乃天人所習,由老君 西游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后經仙人轉傳,為葛玄 所得,筆錄而傳之于世。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葛玄書而錄之,因以傳世。曾有司馬承禎等注本,后因元至元毀藏全佚。 清靜經經書地位 編輯 《清靜經》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雖短,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后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由於一般人思維的局限性,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無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正因為「道」本身是難以言說,所以在《清靜經》里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抽象,但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 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律,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體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生命意義。[1] 《清靜經》有杜光庭 、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 、無名氏 、李道純 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經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查看全文請下載: 附件: 《清靜經》及解釋.docx
(原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從信解釋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釋】這是阿難尊者親自聽到佛所說的。一時,佛在印度舍衛國,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共同供養佛說法的花園,名叫「祗樹給孤獨園」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當吃飯的時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飯碗,到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貴賤貧富,挨家挨戶的要飯,然後回到原來□地方吃飯,飯後,收拾袈裟飯碗,洗腳,放置座墊,便盤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解釋】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在大眾中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對佛說:希有,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愿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辛勤修行,增長智慧,發現了如來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說: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現在仔細聽,當為你說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現了如來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的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們很希望聽佛詳細的說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馀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薩。」 【解釋】於是佛告訴須菩提:大菩薩應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心,如卵生的鳥蟲,如胎生的人獸,如濕生的水中動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類欲界眾生,愛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眾生雖然已經沒有愛欲心,但是還有色相,如無色界天眾生不但沒有情欲,并且已經空無色身;如有想天眾生唯存一念;如無想天眾生連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動;如非有想非無想天眾生心境寂然不動,而又不像木石那樣無知;等等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們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滅除妄心。像這樣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然而實際上,妄心虛幻有,眾生也是虛幻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待降伏,也不待滅度,沒有任何眾生得以滅度。你知道為什麼嗎?須菩提,凡是可以證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樂,讓自身意識「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他如救濟窮困、慈心不殺、發菩提心等等都適足以證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滅境界、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我」所要證取的。如果菩薩有妄心待降伏,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待滅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夠領悟道理,能夠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領悟了煩惱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動物只有一點點領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薩心存少悟,以為所悟為實有,雖然不取我相,卻有人相。凡是可以證取的境界和能夠領悟道理證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還有分別一切境界和眾生的「覺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覺知,不論入地獄、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薩、做佛,都念念相隨,有很多修行人證到這一靈明覺知,以為悟道了,當知這是眾生相。如果菩薩以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覺知,就是有眾生相。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為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來藏,等等,如果菩薩以為我相人相眾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滅體正好落在壽者相,這是根本大無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壽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樂,然後想要離苦得樂。那麼,他就還沒有如實領悟如來所護念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他就不叫做菩薩,還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查看全文請下載: 附件: 《金剛經》全文解釋.doc
《大悲咒》詳解 大悲咒 ,是觀世音菩薩 大慈,大智與大悲的法經。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分,共八十四句,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等名,全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大悲咒為任何學佛 者所必修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度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果能經常持誦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與身病,且能由此超脫生死輪回 ,愿眾生齊誦本咒,同證佛果。 大悲咒得名的由來是:有一次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 陀羅尼,一名滿愿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羅尼。”觀世音被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是:有一次他曾經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住所時,靜住如來特為他說了“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并且對他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據經的記載:當時觀世音菩薩聽了此咒后,即由初地證至第八地--不動地。于是發出誓愿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愿后,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 至于大悲咒之所以有種種異名,釋尊曾經告訴阿難說:這是起因于觀世音菩薩的宏愿。菩薩曾在世尊處發誓說:“設若諸人天誠心念我名者,亦應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名,然后誦此陀羅尼大悲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于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并且隨其所愿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災難以及諸惡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怖畏,所以我們應以十分虔敬的信心與清凈心去授持它,方能契合菩薩的大悲心。沉淪在三界五趣的眾生,果能經常持誦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與身病,且能由此超脫生死輪回,愿眾生齊誦本咒,同證佛果。 查看全文請下載: 附件: 《大悲咒》及詳解.doc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摘要) 第一、懷胎守護恩; 第二、臨產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憂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乾就濕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 第七、洗濯不凈恩; 第八、遠行憶念恩; 第九、深加體恤恩; 第十、究竟憐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頌曰:累劫因 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裝鏡惹塵埃。 第二、臨產受苦恩 頌曰:懷經十 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第三、生子忘憂恩 頌曰:慈母生兒日,五臟總張開,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第四、咽苦吐甘恩 頌曰: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第五、回乾就濕恩 頌曰:母愿身投濕,將兒移就乾,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恩連恒廢枕,寵弄才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養育恩 頌曰: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 娘恩亦然。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第七、洗滌不凈恩 頌曰: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第八、遠行憶念恩 頌曰: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第九、深加體恤恩 頌曰: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愿代受,兒勞母不安。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憐愍恩 頌曰:父母恩 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當我們抱怨父母時,當我們做事不順時,當我們學習不好時,當我們找不到工作時……想想,啊,原來問題如此簡單,無不是因為不孝。我得覺醒懺悔,我得孝敬父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目 錄 概要 ……………………………………………………………………1 因緣 ………………………………………………………………… 2 顯體 ……………………………………………………………… 34 明宗 ……………………………………………………………… 48 明趣 ……………………………………………………………… 84 方便力用 …………………………………………………………121 所被根機 …………………………………………………………143 藏教所攝 …………………………………………………………179 部類差別 ………………………………………………………… 204 譯會校釋 …………………………………………………………206 解釋經題 ………………………………………………………… 218 序分 …………………………………………………………………242 法會圣眾第一 ……………………………………………………246 德遵普賢第二 ……………………………………………………257 大教緣起第三 ……………………………………………………310 正宗分 ………………………………………………………………324 法藏因地第四 ……………………………………………………324 至心精進第五 ……………………………………………………347 發大誓愿第六 ……………………………………………………361 第一段一、國無惡道愿 二、不墮惡趣愿 ………………361 第二段三、身悉金色愿 四、三十二相愿 五、無差別愿 ……………………………………… 364 第三段六、宿命通愿 七、天眼通愿 八、天耳通愿 …366 第四段九、他心通愿 ………………………………………369 第五段十、神足通愿 十一、遍供諸佛愿 ………………370 第六段十二、定成正覺愿 …………………………………372 第七段十三、光明無量愿 十四、觸光安樂愿 …………374 第八段十五、壽命無量愿 十六、聲聞無數愿 …………376 第九段十七、諸佛稱嘆愿 …………………………………378 第十段十八、十念必生愿 …………………………………379 第十一段 十九、聞名發心愿 二十、臨終接引愿 ………386 第十二段 二十一、悔過得生愿 ……………………………389 第十三段 二十二、國無女人愿 二十三、厭女化男愿 二十四、蓮花化生愿 ……………………………392 第十四段 二十五、天人禮敬愿 二十六、聞名得福愿 二十七、修殊勝行愿 ……………………………393 第十五段 二十八、國無不善愿 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三十、樂如漏盡愿 三十一、不貪計身愿 ……395 第十六段 三十二、那羅延身愿 三十三、光明慧辯愿 三十四、善談法要愿 ……………………………397 第十七段 三十五、一生補處愿 三十六、教化隨意愿 …398 第十八段 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三十八、應念受恭愿 …400 第十九段 三十九、莊嚴無盡愿 ……………………………402 第二十段 四十、無量色樹愿 四十一、樹現佛剎愿 ……403 第二十一段 四十二、徹照十方愿 …………………………404 第二十二段 四十三、寶香普熏愿 …………………………404 第二十三段 四十四、普等三昧愿 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406 第二十四段 四十六、獲陀羅尼愿 四十七、聞名得忍愿 四十八、現證不退愿 …………………………408 必成正覺第七 ……………………………………………………412 積功累德第八 ……………………………………………………422 圓滿成就第九 ……………………………………………………435 皆愿作佛第十 ……………………………………………………438 國界嚴凈第十一 …………………………………………………440 光明遍照第十二 …………………………………………………448 壽眾無量第十三 …………………………………………………454 寶樹遍國第十四 …………………………………………………458 菩提道場第十五 …………………………………………………461 堂舍樓觀第十六 …………………………………………………467 泉池功德第十七 …………………………………………………469 超世稀有第十八 …………………………………………………475 受用具足第十九 …………………………………………………480 德風華雨第二十 …………………………………………………484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487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489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492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494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504 禮佛聽法第二十六 ………………………………………………513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520 大士放光第二十八 ………………………………………………522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525 菩薩修持第三十 …………………………………………………529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536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543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557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575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581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608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617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633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644 邊地疑城第四十 …………………………………………………651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662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674 流通分 ………………………………………………………………680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680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686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695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702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706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714 查看全文請下載: 附件: 《無量壽經》講記(凈空法師1994年于新加坡居士林第3次宣講).doc
各位有緣,您們好: 在這里向各位介紹一下,俺為啥搞安全設置個這欄目。搞安全就是想法設法最大限度避免事故的發生,讓我們由果來索因,跟著俺的思路尋找一下事故的終極根源在哪。 第一步:事故的發生錯綜復雜,千奇百怪,但發生事故的最主要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即人的“責任心”問題。雖說技術方面占有一定的原因,會啥技術沒掌握好呢?還是責任心不強,導致沒用心去提高自己的安全技術。 第二步:為何責任心總不到位,不作為呢?其最重要原因還是人的“素養問題”,也即是道德問題了。《道德經》是專門解決“道和德”的最好教材了。安全書本和法規里沒有這好東西。素養提高了,知道生之不易,僅此一次;再者搞安全的人往往不分析自己的工資從何而來,實際是你的監管對象給你發的工資,是拿了人家錢財的,要替人消災的。正如公務員,實際是公共服務員的意思,是納稅人給你們發的工資,然而現實大都忘記了自己的角色。 當今事故高發的重要原因是不負責,無不是對人生態度工作態度的不端正,對工作的不作為實際也是人生態度。說到底,仍舊是職業素養的問題。 第三步:為何素養低下,無非缺乏道德教育,最好的道德教育是啥呢?不是圣賢的經典還能是啥?靠法治?那只治表不治本,那只是助緣,不是主緣。半部論語治天下,豈能治不了安全。 第四步: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差異主要根源在于人生觀的差異。即人的追求取向及人生目標把人弄的千差萬別,多數人為追求被財、色、名弄得心靈變態扭曲,無非把名利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罷了。例如天津爆炸事故是一批人心靈扭曲后做的齷齪事導致的事故。 要想把以上的推理總結為最簡捷兩個字,那便是——因果。種下事故的因,獲得事故的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果教育者,乃古今圣賢之共宣也”。 第五步:為何人生觀差異大,無非是缺乏信仰,大多數人以自己的凡夫所見去指導自己的思想行為,難免有太多的差錯而不知。所有事故的發生,無非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錯了,這些錯的根本是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實際是源于人沒有正心,心不正,安全怎樣吆喝都無用。 所以搞安全,糾正拯救人心是第一要務,是最根本,所以說許多企業都懸掛有“心態決定一切”的標語,但是太多的企業也僅只是把這句話掛到墻上而已,多數企業的管理基本看不出誰好好去領會這句話,更少有人去踐行這句話。 所以,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什么最需要解決,心最需要解決,什么最難解決,心最難解決。所以企業管理最高的境界是對人心的管理。 有歷史上哪位圣人對心的解釋,解決人心的問題方法最便捷,最究竟,最圓滿,俺捉摸多年,通過對圣賢經典的對比,發現佛學對人心解釋的最好,實際是“是心即佛,佛即是心”。經典之王《金剛經》中有佛陀解決“如何降伏其心”的辦法,他老人家真的比咱誰都有智慧。 說到底,終歸還是人管不住自己的心,人總是明知故犯,別人說的再多再狠再痛,他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天津如此之可怕震驚,然而,之后我到過一些企業仍然無動于衷,究竟是啥原因啥東西在支配著他們,那么有力和堅不可摧,即“法我習氣,堅執難轉”。是業力,是過去種下的因的種子,在一定的環境土壤中長成他現在的習氣,像自己的命一樣堅守著。所以注定有事故的果在等待著。 第六步:要想解決以上問題最重要是說服人們覺悟,發現自己,修正自己。怎樣去覺醒覺悟,自覺覺他呢?誰最會教育,讓人覺醒,那便是覺者,即佛陀。(佛即是覺悟的意思)。 這也便是我把網站的封面把佛和孔子向老子問禮作為背景的用意,意思即是儒釋道三位圣人的經典文化才是解決安全的根本之道。也提示有緣看到的人仔細了解一下圣人們至善圓滿的教育。 以上這便是設置“圣賢經典”欄目的原因所在。請有緣讀者斟酌指正,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