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低于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肚屐o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要去除這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于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而且沒有荒誕無稽的神話色彩,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經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 跋語,稱此經乃天人所習,由老君 西游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后經仙人轉傳,為葛玄 所得,筆錄而傳之于世。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葛玄書而錄之,因以傳世。曾有司馬承禎等注本,后因元至元毀藏全佚。
清靜經經書地位
編輯
《清靜經》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雖短,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后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由於一般人思維的局限性,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無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正因為「道」本身是難以言說,所以在《清靜經》里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挂簿褪钦f,這個「道」字雖然抽象,但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 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律,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體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生命意義。[1]
《清靜經》有杜光庭 、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 、無名氏 、李道純 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經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扒财溆造o,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查看全文請下載:
附件: